每年雨季都是对虾养殖户头疼的时候,倒藻、应激、泛底、疾病等问题都是雨季易发的状况,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在天气突变特别是暴雨降落的时候,水中溶解氧急速降低,鱼虾蟹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暴雨天气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养殖操作稍有不慎,将会损失惨重。因此,在这里总结一下相关针对雨季的前后预防知识,供大家参考。
一、雨季前后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水温发生变化
暴雨的温度肯定比养殖池水的温度要低,而雨水与池水的混合首先发生在上表层,会导致表层水温度的急变。而对虾属于变温低等无脊椎动物,过于激烈的外界温度变化,势必会引起其应激,这种应激的传导,会导致对虾消化功能及免疫功能的降低,前者会出现空胃、空肠甚至肝脏出现病变;后者则导致对虾抗病力差,易发病。
2、水层交换更加困难
如果没有外界人力的干扰,暴雨会增加水层交换的困难,主要是雨水基本为纯淡水,其会降低塘水表层水的密度,降低水层交换的可能。这样会导致溶氧含量低的底层水难以交换到表层水面,而溶氧含量高的表层水难以交换到底层。
而且雨季阳光少、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差、池底溶解氧不足等,容易引起养殖水体底层溶解氧含量低于3毫克/升,而不能满足对虾的需要,也易引起对虾浮头或虾病发生。
3、pH值下降
一般雨水是纯淡水,其pH值在7.0左右,如果是酸雨,其pH值更低。另外雨后地下水位会增高,地下水往往酸性较强,它渗透入虾池后,使虾池的pH值及水质发生激烈变化。如果水体中藻类再出现不正常死亡,有时pH值会降低达到7.3左右,而对虾肯定不能立即适应,在此种情况下,对虾易发病。
4、盐度降低
如果是半咸水或海水养殖,在水体不大的情况下,大雨后,淡水冲入养殖塘往往会引起养殖水体盐度的变化过大,对虾体内外渗透压短时间内发生较大改变,对虾不能适应,也易发病。
5、藻类有可能会死亡
如果多阴雨,光照强度偏弱,藻类生长受控制,并且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大雨出现,水质因素急剧改变,完全有可能引起藻类死亡,发生转水现象,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导致生态体系的崩溃,因为藻类是溶氧的主要提供者,是水体营养因子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6、氨态氮与亚硝酸盐
由于雨后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会产生更多的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且氨态氮、亚硝酸盐的毒性较强,当其含量超标也会引起对虾发病。
二、暴雨期间塘口管理措施
连绵阴雨、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使水体分层,底层溶氧偏低细菌大量繁殖,藻类生长缓慢,转晴后,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菌藻互相竞争营养,导致藻类因营养缺乏死亡引起水变,及雨后转晴后气温、水温迅速上升,池水对流池底毒素返水和耗氧增加。特别是暴雨,对白对虾养殖的影响大,易引起空肠空胃、鳃病和红体等病害,对此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雨前预防
留意天气预报(可上网查询一周天气情况);仔细检查池塘的基础设施(例如堤坝、闸门、增氧机、电力线路和排水沟等),损坏设施及时修整好;在雨前5~7天拌料,保肝护肝,提高免疫力及抗应激能力;雨前3~4天傍晚着重留意污染重灾区,避免雨停后泛底,第二天按5~6亩补菌保藻,避免雨停后转水;
雨中处理
降雨时,水体容易分层,应及时开启增氧机,防止水分层,防止藻类死亡,可酌情泼洒增氧类药物等增强水体通透性,增加底氧;酌情停止或减少投料。
雨后处理
降雨造成池水盐度、温度、溶氧、pH等变化,易引发刺激性蜕壳、软壳或蜕壳障碍,应留意水体的硬度变化和及时补充水体相应的矿物质元素;
暴雨后,要调控好水质。有条件的可将浑水及时抽出,换注新水;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改善水质。对水质变清的池塘,可投放,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量让藻相和菌相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施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
三、应对暴雨天气,我们该怎么做?
连续阴雨、暴雨,水产养殖池塘水漫过埂,水质变淡,养殖设施、机械不同程度损坏,提醒广大养殖户及时修复池埂、围网、机械等生产设施,及时拉网捕大留小,加强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采取合理补救措施,把损失减少到低限度。
1、修复池塘。抓紧加固被暴雨冲毁的池塘塘埂、防逃设施;检修和维护增氧机、水泵等渔业机具,以便尽快投入使用;开通坝头坝埂,及时降低水位。
2、捕大留小。对存塘商品采取捕大留小方式,及时上市,避免暴雨过后气温骤升,载渔量太大,造成泛塘、疾病暴发。
3、培肥水质。暴雨过后,塘水变淡,向养殖水体中定期泼有益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严防病害。种苗、食场、工具严加消毒,定期使用全池泼洒消毒,科学使用减少应激反应,营养物质拌料投喂,改善养殖动物消化能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要捞除水域中腐烂变质的死草、杂物,减少有机耗氧,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水质,迅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减轻毒害。
5、及时补苗。塘口逃逸严重的养殖户,要设法补苗,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合理放养。补放时可以结合苗种来源、价格等情况合理选择品种。放养密度可适当稀放,并选择生长迅速、耐低温的品种同时加强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