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对水产养殖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搞好养殖就得先学会水质好坏的把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和传统养殖习惯的影响,常常忽略影响水质的重要化学因子——‘氨氮’,这个被称为隐形杀手的化学因子,往往给鱼塘(尤其是精养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氨氮的来源
鱼塘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水中的残饵丶养殖动物类的代谢产物丶肥料和水生动植物的残骸。在精养池中人为的大量投饵过剩和过量的施肥,会使鱼塘中含氮有机物增加,进而造成水体的污染。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以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养殖动物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如放养的密度过大,生物代谢旺盛,排泄含氮有机废物数量增多,氨氮的增加速率大大超过了浮游植物的利用限,就会致使氨氮在水体中形成积累。
氨氮的危害
氨氮在水中以氨(NH3)和铵(NH4)两种形态存在,后者对养殖动物类无毒性,而非离子态的氨氮(NH3—N)对养殖动物类有较强的毒性。氨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它通过鳃和皮膜进入养殖动物体,损伤鳃表皮细胞,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血液pH值升高。从而引起养殖动物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为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使养殖动物体不能正常反应,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造成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降低养殖动物体的免疫力,影响养殖动物类的生长。
氨氮的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温度和pH值愈高,其毒性愈强。这也是养殖动物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而且,同一养殖动物类的养殖动物种比成养殖动物对氨氮耐受力弱;不同养殖动物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
氨氮急性中毒有以下症状
1.养殖动物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养殖动物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裂时而大张。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养殖动物一般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死亡前眼球突出,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税制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1、改善换水条件,抽去池塘的底层水,然后加注低氨氮的好水,加大换水量,只是降氨有效的办法。
2、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种 、芽孢杆菌、乳酸菌种同时搭配抵青青改底,能够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消除有害藻类形成的红水,黑水,白浊水,调节PH,环节水体中动物碱中毒,并且可以去除油膜,泡沫,消除池底变黑,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