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箱养鱼
1、网箱养鱼技术是一项很古老的技术,
为何称为现代科技呢?

网箱养鱼是一项很古老的技术,据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别集》(1243年)记载,当时我国渔民已经用竹和布做成小孔网箱,将从河里捕获的鱼苗放在网箱内临时养殖15到30天,然后出售。这种技术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了,可是近代网箱养鱼却在欧美兴起。原来,1948年原苏联在大型湖泊中开展网箱养鲤获得成功,之后这项技术便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该项技术传入欧美,使网箱养殖逐渐成为世界性渔业的生产模式。
挪威深水抗风浪网箱,供图/黄滨
外国用我们古老的技术去革新,我们也不能落后!1973年,我国淡水网箱养殖也获得了成功并在各地推广。同时,海水网箱养殖也慢慢兴起。1980年,广东惠阳、珠海开启了我国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并迅速推广到沿海各地。1998年,海南率先从挪威引进一批HDPE(高密度聚乙烯)型抗风浪深水网箱。2000年,深水网箱研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
近年来,我国深水养殖网箱的研发步伐日趋加快,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新材料、防腐蚀、防污损、抗紫外线等新性能相继得到应用。网箱容积日趋大型化,高密度聚乙烯、轻型高强度铝合金和特制不锈钢等新材料改善了网箱的整体强度,特别是网箱的抗风浪性能大幅度提升,使用寿命成倍延长,这也使得中国的网箱养殖产业由近海内湾走向外海,甚至迈向深远海,海水养殖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形成“蓝色粮仓”。
网箱自动化配套装备和物联网控制等现代技术发展,使网箱养殖管理更加智能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可以说,新型的网箱养殖系统将诸多现代科技付诸应用。
2、网箱养殖技术是怎么不断进步和完善的?
之前的传统海水网箱养殖是怎样的呢?其实就是在近岸的港湾或半封闭的海湾,设置一排排的用钢铁做成的框架,用塑料桶来支撑起这些框架,然后在这些框架上悬挂箱囊,就构成了成套的网箱。我国传统养殖所使用的网箱绝大部分为内湾浮筏式竹、木结构网箱。这种网箱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制作维修方便,管理简单。所以,一时间沿海布满了这类的网箱,密密麻麻,数不胜数。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这类网箱抵御灾害的能力太差。传统的浮筏式网箱材料简陋、结构简单,无法抵抗高强度的风浪,更不能有效抵御台风的袭击,只能限于港湾内养殖,有的甚至连港湾内也不行。台风、赤潮、洪涝、寒潮等各种自然灾害都会严重影响网箱。往往一场高强度台风过后,鱼排网箱尽毁、满目疮痍,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海鱼,一夜之间大量死亡,要不就逃到海里。养鱼人更是悲痛欲绝!灾害过后,政府要花许多钱补贴在受灾渔民身上,传统网箱养殖破产的也不计其数!
其次是环境污染和病害问题。在近岸养鱼,只能依靠海潮的涨落所带来的流动实现水体交换,交换能力差。长年累月进行养殖生产,会造成海域富营养化,再加上陆源污水入海,严重的污染让近岸养鱼雪上加霜。同时,这种网箱环境易滋生病原体,病害蔓延快,发病率较高,如果用药,会加重水域环境的恶化,造成恶性循环。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经济发展角度,拆除传统网箱,寻找新型养鱼网箱势在必行。
3、深水抗风浪网箱来了!
每当一个产业面临发展困境,出现痛点、难点时,政府管理部门就会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突破我国离岸深水海域网箱养殖技术的瓶颈,实现海水网箱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九五”后期以来,科技工作者在引进与借鉴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适合我国海况条件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及配套养殖设施,研究并建立了适应各海区环境条件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与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的应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科学发展海水养殖,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拓展海洋离岸养殖。2016年,《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 》提出科学布局海水养殖,保护滩涂生态环境,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形成水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新格局。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系统正好契合了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成为“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推广模式。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大学
二、新型网箱让我们食用鱼类
4、我国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深水网箱从结构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重力式抗风浪网箱、升降式网箱、大型围栏、坐底式网箱和深远海养殖平台等,从形状上又可分为方形、圆形、球型、蝶形和船型等。
其中,升降式抗风浪网箱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深度,因为可以布置在有台风且较深的海区,所以又叫做升降式深水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相比,大型深水网箱具有抗风浪能力强、养殖容量大、鱼类生长速度快、产品品质好等优点。主要的是,在台风或赤潮来临前,人们可以快速将主浮管充水,让网箱下沉到水下7-8米深的地方,这样就可抵抗12级以上台风,抗浪能力能达到5米,抗流能力能达1米。灾害过后再将网箱主浮管充气,让其浮起来,鱼儿不会逃跑,也不会因灾害死亡,养鱼人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利用深水网箱在深海里养鱼,要做好以下三部分的功课,即合适的深水网箱、良好的配套养殖设施和精湛的养殖技术工艺。
目前,我国主要有高密度聚乙烯(简称HDPE型)圆形深水网箱、抗风浪金属网箱和钢制平台式网箱这三种类型的国产化深水网箱。一种HDPE型圆形深水网箱是目前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中用得较多的类型,已经超过1万多只。
至今我国已开发的深水网箱的周长可达40~160m,养殖水体700~20000立方米,单网箱可产鱼8~600吨,养殖水体和养殖产量是近海传统小型网箱的几十倍到几百倍。

圆形深水网箱,供图/黄滨
二类是抗风浪金属网箱,其主要性能与HDPE型网箱大致相同,但它的浮力大,操作方便,当养殖海区的流速比较大时,抗风浪金属网箱耐流性能好,更好地避免鱼类在灾害中受伤。
第三种深远海养殖平台,又称钢制平台式网箱,主要采用大型钢制桁架结构,是三种网箱类型中坚固的网箱。它可以布置在深远海或风浪较大的海区,比如我国北部湾海域就利用这种网箱成功抵御了13级台风。

由中集来福士设计制造的国产新型深远海网箱及平台,供图/黄滨
有了合适的网箱,还需要有良好的配套养殖设施,那么深水网箱的主要配套养殖设施有哪些呢?
首先是网箱投饵机,有单网箱固定式和多路气力输送投饵机两种。投饵机可以定时、定量投饵,无需工作人员站在海上洒鱼粮了!除此之外还有网箱清洗机、网箱起网设备、鱼类规格分选装置、鱼类起捕设备。起捕设备还分为抄网起捕和真空活鱼起捕机,这些设备都是在大型深水网箱养鱼、收获鱼所须的。为了生产和环境保护,还需要有网箱水下监视系统、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养殖区夜间警示灯等等。
硬件备齐,第三部分就是软件了,这就要求有精湛的养殖技术与工艺,主要包括适宜规格的苗种培育、苗种转运与投放、饲料选择与投喂量、疾病防控及日常监测与管理等。当然,面对实际情况,需依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制定不同的养殖模式、技术工艺及养殖参数。
5、目前我国在深海养殖网箱制造方面有哪些新产品?
近五年,我国还制造出了几大新型深远海网箱,为我国渔业走向深蓝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海1号”是全球一艘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智能化养殖渔场。从外形上看酷似一艘带艉浮箱的船,但实际上是养殖网箱,养殖水体可达3万立方米。适合在完全开放、水深20—100米的海域使用。
“长鲸一号”是全球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和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预计每年能养1000吨鱼。该装置集成了网衣自动提升、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等自动化装备,日常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实现自动投饵、自动水下清洗渔网,自动提升网衣等步骤。
“深蓝一号”是世界较大的深远海养殖重汽全潜式网箱。整个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年养鱼产量1500吨,可同时养殖三文鱼5万尾。该全潜式养殖平台是我国基于绿色理念研创的深远海养殖重器,利用潜艇沉浮控制技术,融合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技术,创建了我国独特的深远海全潜式三文鱼养殖模式。
6、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一、是拓展养殖海域,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更有利于蓝色国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优化网箱结构能抵御风浪侵袭,改善养殖条件,减少疾病危害,鱼类品质提升了,鱼类生长加快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渔民增收,渔村增效,渔区也会稳定发展。
三、是把深水网箱养殖业与休闲观光渔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发展海上观光、垂钓、运动、旅游等项目,对推动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也具有意义。
开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化配套关键设备,以及集约化养殖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填补了我国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空白,为实施渔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这项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养殖先进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补充知识:
网箱养殖起源于19世纪末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后传往世界各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网箱养殖,由于网箱养殖具有投资少、产量高、可机动、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在全国各地的湖泊及水库蓬勃发展。
网箱总体结构
编辑
框架部分
以前的网箱只把网用浮子与沉子在水中将网张开,悬浮于水中即可。这种简易的网箱多不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网箱做法也不一样,有的做成六面体的框架,这六面体的框架可用金属、木料或毛竹做成。这种整体框架安装后,在水中抗风浪能力强,如箱中缺氧,将网箱整体移动十分方便。用太阳晒网衣消灭附着物也十分方便,但搬运麻烦。网箱框架也有只做一个平面方框,再配上浮子、沉子,将网悬于水中。这种网箱晒网衣十分简单,搬运也很简单。
网衣部分
网衣分网裙、网底、网盖及投饵通道。如今根据部分鱼类喜欢在安静、阴暗处多吃食的习惯,有的网衣上加做盖顶遮阳。网衣的做法有多种:有方形的,有八角、六角形的,容量要算圆形网箱。做网衣的方法是先将网底的形状做好,如做成长方形、圆形、八角形或六角形,然后再将网裙围拢来,箱体即做成功了。投饵通道有两个作用:①投饵;②网罩防止鱼儿逃跑。绝大多数网箱底要做底托盘,这托盘是为了防止饵料丢失。
浮子
浮子起浮起网箱作用。也出现了用浮子的小网箱,只用毛竹或水泥柱插于泥中直接架网衣。
沉子与拉索
起拉直网箱、固定网箱的作用。 [1]
网箱养殖的优点
编辑
网箱养殖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可节省开挖鱼池需用的土地、劳力,投资后收效快。一般当年养鱼即可收回全部成本,而网箱在正常情况下,可连续使用2—3年。
(2)网箱养鱼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铒料生物,实行混养、密养、成活率高,可达到创高产目的。
(3)饲养周期短、管理方便、具有机动灵活、操作简便的优点。网箱可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的改变随时挪动,遇涝、可水涨网高,不受影响,遇旱,移坳网位,不受损失,能实现旱、涝保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4)起捕容易。收获时不需特别捕捞工具,可一次上市,也可根据市场需要,分期分批起捕,便于活鱼运输和储存,有利于市场调节,群众称它水上“活鱼体”。
(5)适应性强,便于推广。网箱养鱼所占水域面积小,只要具备一定的水位和流量,农村、厂矿都可养。
这里还有另外一种投资方式,建立一个海上渔场,打造一个海上的休闲娱乐平台,集饮食、娱乐(钓鱼、放生等)为一体的休闲场所,打造双重收入。
网箱中缺氧的防治技术
编辑
当发现水中缺氧时,应急措施如下:
(1)迅速移动网箱
将网箱移至深水或水质透明度大的水面上,网箱内有了水体交换,缺氧自行缓解。
(2)抛丢小块状生石灰入湖(库)底
即在网箱一带抛丢小块状生石灰。生石灰遇水散开后呈碱性物质,对水底的酸性有机物起中和作用,降低酸度及有毒物质,改善水质。
(3)用氧气瓶增氧急救
如果网箱中鱼群缺氧,可迅速采用氧气瓶供氧。供氧办法:用三通管连通各网箱,使氧气从网箱底的中部出来向水中冲击,能很快解除网箱缺氧。供氧到太阳出来后,水中的浮游生物就能制造氧,这时供氧瓶可停止供氧。 [2]
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编辑
网箱养殖主要是通过人工投喂饵料来加快养殖鱼类的生长,而投喂的饵料不可避免的部分散失在水体中,对水体理化因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生化耗氧量(BOD)、总氮(TN)、三态氮、总磷(TP)、透明度等。他们是水体水质的决定性因子。
透明度和溶解氧(DO)
在网箱养殖水体中,部分散失在水体中饵料和鱼类排泄物使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溶度增加,悬浮物增多,从而使网箱区的透明度明显低于对照区。水体透明度的降低,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从而使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减少,然而网箱区的鱼呼吸和有机营养物质分解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网箱区的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对照区。杨美兰等对大鹏澳养殖水域溶解氧的变化及其与生态结构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养殖水域溶氧水平低于非养殖水域的;蔡清海等对福建罗源湾网箱养殖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表明,1991年罗源湾没有大面积开展网箱养殖时水中溶氧平均值为8.00mg/L,到2004年大面积开展网箱养殖后罗源湾的海水中溶氧平均值为6.78mg/L,海水中溶氧减少明显。水体中的溶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网箱养殖使这一现象加剧。
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一个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有机物的含量越多。网箱养殖区散失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是养殖区化学需氧量主要原因。化学耗氧量的增加会使水中的溶氧减少,从而使水体中的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网箱养殖区化学耗氧量相对对照区增加。蒋增杰等在对唐岛湾网箱养殖的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化学耗氧量相对对照区增加,但不明显;陈志海等对浙江沿海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研究也表明养殖区的化学耗氧量比对照区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明显;舒廷飞等对哑铃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化学耗氧量增加明显;刘顺科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养殖区的化学耗氧量高于对照区。 [1]
生化耗氧量(BOD)
生化耗氧量(BOD)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见解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在有氧条件下,耗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生化需氧量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舒廷飞等对哑铃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增加明显;李占东等在对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水质评价及因子分析的研究中表明,养殖海域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刘顺科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
总氮(TN)和三态氮
水体中的总氮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投饵网箱养殖的饵料利用率比较低、残留量高,导致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氮。有研究表明,用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导致水域富营养化。另外,养殖鱼类也会分泌大量的氮,有关资料表明,每生产1t鱼可向水体增加40kg溶解态氮。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网箱区的总氮一般都高于对照区。这可能是养殖对象摄食后的粪便和排泄物中无机氮堆积的结果。叶勇等分析了浙江象山港网箱养鱼区的水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网箱内NO3--N、NH4+-N、NH3-N全年平均值都明显高于网箱外,有效氮含量在全年均严重超标,而且网箱内的值一般高于网箱外,尤其是由养殖鱼类排泄导致的NH4+-N和NH3-N更是如此;宁丰收等对大洪湖水库网箱养殖区污染分析研究表明网箱区TN、NO3--N、NH4+-N、NO2--N都要高于对照区,另外网箱外侧左右5m处的指标也都受网箱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更接近养殖区水质指标;蔡清海等对福建罗源湾网箱养殖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表明,2004年大面积开展网箱养殖后罗源湾的海水中无机氮平均为0.292mg/L,是1991年的1.87倍。
总磷(TP)
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有关研究显示,每生产出1t鱼,水体中的磷负荷就增加约19.6~22.4kg,随养殖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陈德春对投饵式网箱养鱼对水质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区的总磷含量高于对照组;蒋增杰等在对唐岛湾网箱养殖的研究表明网箱养殖使局部水体中磷增加;王大鹏等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总磷分别是非养殖区1.25倍和1.67倍。 [3]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编辑
(1)地点选择
网箱设置地点,应选在避风向阳,水质清新,风浪不大,比较安静,没有污染,水体交换量适中,微流水处为好,周围开阔,没有水老鼠的地点。
(2)网箱材料及管理
网箱材料多用聚乙烯或尼龙网片制成。网目大小根据幼蟹个体大小来决定,以不逃蟹为原则,每个网箱面积以30㎡为宜。上面有盖网封死,在网箱顶部和底部各留2个可供开关的口子,并用尼龙拉链缝上,以便开关,投喂检查。网箱底部留的口子,平时关死,等网箱底部附生大量藻类或吸附污泥较多时,可打开及时清除、刷洗附在网箱上的藻类污物,以保证水体的正常交换。同时,还可将网箱翻转箱底朝上,重新固定好网箱,把原上盖关死,开启底部拉线投喂饵料,确保网箱网目畅通。为了防止附生藻类的大量繁生,还可以在网箱内养10尾鲴鱼,5尾~10尾罗非鱼,以清除网箱内附生藻类等。人工洗刷网箱时操作要小心,防止损伤河蟹附肢。
(3)网箱设置
在设置网箱时,四角用四根毛竹插入泥中,网箱四角用绳索固定在毛竹上。四角用石块作沉子用绳索拴好,沉入水底。调整绳索的长短,使网箱固定在一定深度的水中,可以升降,调节深浅,以防被风浪水流将网箱冲走,确保网箱养蟹可靠。网箱放置深度,根据季节、天气、水温而定。春秋季,可放到水深30cm~50cm以下,7、8、9三个月气温高,水温也高,网箱可放在60cm~80cm以下,网箱上面要放新鲜水草,增加遮荫面积,供河蟹歇凉。
(4)放养密度
网箱养蟹要求规格整齐,蟹体健壮,附肢齐全。放养密度根据水质、饵料、管理情况而定,管理好、水质活、饵料足、质量优可以多放,反之,则少放。幼蟹规格以150只/kg~200只/kg的为好,密度20只/㎡~25只/㎡,一只网箱放幼蟹5kg(600只~750只左右),按70%的回捕率,每只网箱可产河蟹50kg~60kg,还可兼收少量成鱼。
(5)投饵方法
每个网箱内要设一个2㎡左右的饵料台,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各种饵料按营养比例配置,切碎煮熟后,放在其他饵料中,加上适量面粉捏成团、块、条状投喂,这样可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水体,还便于检查吃食情况。吃食情况二天早晨略有剩余为度。要保证饵料喂饱、适口,以防相互残食。在饵料配比上,上半年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适量。下半年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为辅,促进肥育生长。加强检查管理,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网箱损坏及时修补,防止逃蟹。有死蟹的应及时拣出,以免影响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