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低产的“祸根”——肝肠孢子虫 |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7-6 14:29:33 浏览量:1473 次 |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甲壳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由特汉虫、匹里虫、微粒子虫等寄生对虾生殖腺、肝胰腺、肠道和肌肉引起的微孢子虫病。寄生肌肉呈现白浊、组织松软状;寄生生殖腺变为背部中线出现非透明白色区,严重影响对虾繁殖生长;寄生肝胰腺和肠线严重影响对虾体质和对饲料营养的转化吸收,严重的引起对虾肠炎、白便和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深,易继发多种疾病和减慢生长速度。 肝肠孢子虫病也是近年来影响南美白对虾养殖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该病原早于2004年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组织细胞内被发现;2009年也从斑节对虾肝胰腺内分离出这种微孢子虫,在宿主的细胞质中能观察到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2013年以来,此病在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已有发现,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启东、阜宁、东台、大丰、射阳等地,近年来南通和盐城小棚模式寄生感染率高发。肝肠孢子虫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能导致养殖产量减少,虽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注意,但目前还未找到治疗方法。经实践证明,完善的防控技术能够减少此病的发病几率和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广大养虾农的养殖成功率。 虾肝肠胞虫寄生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虾繁殖给子代,如果亲虾感染了虾肝肠胞虫,可通过虾卵传染给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二种是水平传播,即通过虾类平行传播,虾经口摄食寄生虾肝肠胞虫的死虾或环境中的孢子体而感染。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在肝胰腺细胞内形成胞原质,成熟后可通过对虾消化道散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中形成孢子体,散在于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 已报道的虾肝肠胞虫检测方法主要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原位杂交、普通核酸扩增(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实时定量荧光PCR等方法。据已有的研究,相对于普通PCR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更高,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低于103个核酸拷贝量时,普通PCR就无法检测出来。虾肝肠胞虫的孢子壁较厚,可达到10nm左右,一般药物难进入虫体内,传统杀虫药物对虾肝肠胞虫较难奏效,具有确切治疗作用的治疗药物尚未见报道。目前,对虾肝肠胞虫的控制主要依靠预防手段,主要包括: 一是加强苗种检测,选择不带虫的苗种。养殖户在购苗时应主动抽样,委托检测机构检测,采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购进养殖,并避免标苗期活体饵料带入微孢子虫卵。 二是对于曾经发生过对虾生长缓慢或类似肝肠孢子虫症状的养殖池塘,采集有代表性的底泥进行检测,虾肝肠胞虫阳性的底质进行严格的池塘灭孢和净化虫卵。有条件的地方可尽量清除池塘底泥,排除虾肝肠胞虫寄生的隐患。 三是对于工厂化室内养殖水泥池以及日常养殖使用用具,使用2.5%NaOH溶液或菌毒克消毒处理,3小时以后再使用盐酸浸洗。 另外,修整池塘坡度、降低池水的盐度等措施对预防虾肝肠胞虫都具有一定的效果。广大养殖户注意不可随意排放养殖尾水,防止虾肝肠胞虫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病原污染,减少该病对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