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质问题全方位解析!够全面!收藏起来! |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7-2 14:24:00 浏览量:1530 次 |
众所周知“养殖先养水”,水体是鱼类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因此要想养好水,就要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新塘旺三年”是池塘养殖真实写照,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就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一、池塘底质的主要特性池塘底质不仅作为养殖用持水池、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还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物质不断地从池塘水中沉淀到池塘的底部,例如:流入池塘的地表径流中悬浮固体、施用肥料和未摄食的残饵及水体中的植物、动物的尸体。物质也可能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作用而进入池塘底质的土壤固相,进入底质的物质可能被储存起来,或者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转化为其它物质并从池塘生态系统中流失。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通常被分解为无机碳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水中,含氮化合物会被池塘底质中的微生物脱氮并以氮气的形式流失到大气中,而磷则被池塘底质吸附后淹埋在沉淀物里进入可利用磷库的循环,含硫化合物经过还原菌的作用产生硫化氢,进而与池塘底质中的金属离子(铁、锰等)结合,变成黑色硫化物沉降于底质。池塘底质土壤是部分细菌、真菌、高等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活场所,此外,甲壳动物以及底栖鱼类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底部,许多鱼类还在底部建巢和产卵。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底质营养素循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分解作用,有机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氨,并释放出其它矿物营养素,这样,通过微生物,碳、氮和其它元素被矿化或再循环,它们仍可以被利用。但是如果某种营养素的平衡浓度太低则可能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或者某种重金属元素的平衡浓度太高就可以引起水生动物的中毒。底质土壤的颗粒大小与质地、pH值和酸度、有机物质特性、氮浓度和碳氮比以及沉淀物的深度、营养素的浓度等都可以影响到养殖池塘底质的管理。具有活性的底质土壤组分应是具有电荷和巨大表面积的粘土颗粒和具有生物学可利用性和高度化学活性的有机物质。池塘底质的特性与水产养殖产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底质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水质指标也是不同的。二、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一部分残饵、粪便、肥料、死藻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池底,以及发酵分解后的死亡生物,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底泥中的有机腐败物质及分解消耗溶解氧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多种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是病原菌的良好培养基或各种寄生虫虫卵潜藏住所。底泥过厚--底质恶化对鱼类可以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投饵的池塘中,剩余饵料和鱼虾的排泄废物引起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这些浮游植物控制着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白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的耗氧,溶解氧浓度较高,夜间刚好相反。随着大量饵料的投入,在我们的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后期,藻华现象非常普遍。此外,池塘底质有机物质浓度过高,就会有利于池塘底部形成厌氧条件,导致微生物有毒代谢物的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有进一步加剧了池底变黑、变臭,水质恶化,寄生虫、病菌大量繁殖。所以说底质、水质、病害密切相关。三、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1、清塘不干净,晒塘时间过短,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2、在养殖期间,有机质残留过多,底部缺氧,是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质残留,使得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剧增,水体底部溶氧无法满足耗氧量,从而造成池塘底质缺氧,厌氧菌大量繁殖,分解底部有机质而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这些有毒物对水产动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同时又会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缺氧浮头等。3、大量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农药杀虫剂、杀藻剂等,从而破坏水体及底质自净能力。四、不良底质1、酸臭、腥臭底质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干净、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2、板结底质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3、“泥皮”底质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4、“丝藻”底质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5、“浑浊”底质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6、“偷死”底质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五、池塘底质改良方法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义。
1、物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