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渔循环种养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发言 |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5 13:16:55 浏览量:9 次 |
聚力农渔结合 推动产业融合
着力打造稳粮兴渔富民支柱产业
安徽是全国粮食大省和淡水鱼主产省。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渔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深耕农渔循环种养产业,坚持粮食保安全、水产品保供给两手发力,统筹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鱼菜共作,着力打造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乡村富民支柱产业。
● 一、立足资源禀赋,夯实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基础
安徽省坚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连续七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一年接着一年抓,走出一条“稳粮兴渔、绿色循环、一田多收”的新“稻”路。
◆ 一是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全省稻渔面积由2016年70万亩扩大到788万亩,位居全国第2位,形成沿江、沿淮、环巢湖三大稻渔产业集聚区,涌现出3个百万亩大市,26个10万亩以上主产县。2024年,稻田养殖产量75.4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29%,成为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支撑。
◆ 二是技术模式持续优化。创新推出无环沟(平板式)稻虾种养技术,具有不与粮争地,小龙虾上市早、效益高,投入少、风险低的特点,推广面积达到260万亩。探索发展了“稻虾鳝”“六月黄河蟹+水稻”等生态模式,优化提升了稻鳜、稻鳖、稻蛙等技术模式,提高了宜渔稻田综合产出,生态稻米优质安全,亩均效益达到2000元以上。
◆ 三是育繁能力持续提升。全省建成小龙虾省级良种场2个,规模良种繁育基地430处,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研发的“皖沪1号”新品系进入中试阶段,江淮水系小龙虾良种生产体系基本建立,整体上满足了优质虾苗需求。
● 二、遵循市场逻辑,推动稻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占比90%以上,面对小龙虾集中上市和产量快速增长,积极推动稻虾种养向加工、流通、消费延伸,实现从“卖活虾”向“卖虾肉”突破,从“卖一季”向“卖四季”转变,拓宽了增值增收空间。
◆ 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全省整合投资4.5亿元,在六安等4市11县建设江淮小龙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家规模加工企业辐射养殖基地30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0亿元。2024年,省政府启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将沿淮小龙虾纳入优质蛋白产业集群建设内容。
◆ 二是构建品牌矩阵。合肥市连续举办24届龙虾节,获评中国节庆50强。全省培育各类小龙虾品牌34个、虾田稻米品牌106个,涌现出霍邱龙虾、全椒龙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
◆ 三是激发消费需求。全省打造合肥罍街、蚌埠蚂虾街等多条小龙虾特色美食街区,餐饮门店超5000家。小龙虾年加工量12.4万吨,形成原料虾、调味虾、虾尾虾仁、虾壳粉等多元化加工产品。今年前7个月安徽小龙虾出口5233吨,占全国总份额的60%,超越上年4996吨全年出口量,有力支撑了稻虾综合种养发展。
● 三、聚焦绿色生态,探索鱼菜共作循环种养模式
2023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出台《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将鱼菜共作列入重点建设任务,支持探索以水养鱼、以菜净水、生态闭环的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形成了池塘鱼菜共作、集装箱与立体式水培蔬菜共作、陆基圆池与种植槽结合等多类型的种养模式,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示范企业,全省鱼菜共作示范面积1397亩,在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实现用水循环利用、保障优质鱼菜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太和县有机良庄创新的集装箱鱼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应用了循环水养殖、生物净水和智能物联网控制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节地、节省人力和尾水零排放,综合效益明显,在安徽黄山、陕西延安等27个设施渔业生产基地得到推广应用,入选全国现代设施渔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
下一步,安徽省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做法,推动农渔循环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江淮粮仓”的渔业成色,为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作出安徽贡献。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