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链球菌,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植物乳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饲料发酵剂,环保微生态,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A PROFESSIONAL
MICROBIAL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PROVIDERS
微生物专业制造服务商

最新动态

News

水体溶氧量对于海参养殖的重要性!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7-21 13:32:21  浏览量:595 次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天然水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氧的平衡。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和空气中氧气的分压、大气压力、水温有密切关系。溶解氧是刺参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直接影响海参池塘里的各项指标的变化。

溶解氧是影响海参育苗水质的极为重要的核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因子对刺参的作用,溶解氧充足,生理活动旺盛,生长发育快,抗逆能力强。溶解氧是指与大气交换或以化学生物化学等方式溶解于水体中的氧,以水中洛解的分子态氧计。保解氧的含量可用两种计量单位表示,即毫升1升和毫克1升,其换算关系如下:1毫克/升=0.7毫升/升,或者1毫升/升=1.43毫克/升。

洁净的水体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温度越高,溶氧量越低。在落类繁殖旺盛时,溶解氧可呈过饱和状态。如生物消耗量过大,或受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降低。当水中溶解氧太少或消失时,厌气性细菌繁殖,形成厌气分解,发生黑臭,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会影响海参及其饵料生物的生存。

据试验,海参耳状幼体单位时间耗氧量很低,每千个耳状幼体6小时内耗氧量为0.35毫克/小时,12~24小时耳状幼体耗氧量略有下降的趋势,耗氧量变动于0.019~0.039毫克/小时,36小时进一步下降到0.017毫克/小时。在培育水体中氧含量在6.0毫克/升以上时,耳状幼体正常,溶解氧降至3.15~4.29毫克/升时,有50%左右耳状幼体存活。以单胞藻为饵培育幼体时,通常不会出现溶解氧过低的现象,但是在闷热天气、气压低、密度过大以及利用代用饵料投喂幼体时,溶解氧可能低于5.0毫克/升,影响幼体发育甚至导致幼体死亡,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应注意监测溶解氧的变化,及时采取换水、充气等补充溶解氧的措施。

稚参培育期间正值一年中的高温季节,海水中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消耗溶解氧。投喂的鼠尾藻粉碎滤液及人工配合饵料,也容易分解耗氧。水温高,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反而降低,这样就容易导致培育水中溶解氧的大幅下降。稚参培育水体中,当溶解氧降至3.6毫克/升以下时,稚参开始出现缺氧反应,身体萎缩,附着力减弱,易于从附着基上滑落,下沉池底,缩成球状,或腹面朝上、伸长,呈僵直状态。在缺氧状态下,溶解氧继续降至3.0毫克/升,容易导致稚参死亡。当溶解氧降至1.0毫克/升(水温26~29℃)时,出现大批死亡,可视为稚参的致死溶氧量。稚参的致死溶氧量与环境条件的优劣和低氧状态持续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刺参育苗水体溶解氧应控制在5.0毫克/升以上,在高氧环境条件下,参苗活力强,摄食旺盛,生长快,成活率高。

目前,许多海参养殖户认为海参活动缓慢、喜夜间觅食,因此海参不会消耗太多的氧气,只要温度不高(温度越高溶解氧含量约低),溶氧量就够用,尤其是春秋两季海参觅食的时间,养殖户很少增氧,只有安装了充氧设备的偶尔使用一下增氧机。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刺参的生存生长、肥满度、饵料系数等都有影响,刺参养殖池塘的溶氧量必须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才能保证底部海参对氧气的需求。那么,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溶解氧与海参养殖的关系。

一、刺参养殖中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1、刺参呼吸对溶氧量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介绍,刺参在不同的温度下,单位时间耗氧量与个体的大小成正比,单位体壁重的耗氧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耗氧量与体壁的各对数之间成直线关系,这与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实验结果相似。在正常的范围内,刺参成体耗氧量大约为0.4~0.8毫克/小时。刺参是靠呼吸树和体表同时进行呼吸的,呼吸过程是多次吸水之后才有1次呼水,水温11~14℃时每9次或10次吸水后就进行1次呼水,水温19~22℃时每9~15次吸水后进行1次呼水,当水温为8℃左右时,刺参仅表现为肛门有轻微的开闭,很难区别是吸水还是呼水。为测定皮肤呼吸所占比例,摘除其呼吸树,水温8.5~13.5℃时,皮肤呼吸所占比例为39%~52%,水温上升为18.5℃时,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到60%~90%,水温再升高时,所占比例则变化不大。 

2、浮游生物对溶氧量的影响 

水体中的溶解氧一部分是来源于空气,而大部分是由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浮游植物白天产生氧气,而夜间要消耗氧气,因此会形成水体溶氧量昼夜间的差异,午后到傍晚溶氧量最高,黎明前溶氧量最低。在阴雨天气,浮游生物光合作用较弱,产生的氧气较少,因此,夜间容易出现刺参缺氧发病或死亡。 

3、水温、盐度及天气对溶氧量的影响 

春季表层水的水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上升,会出现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这样底层就容易缺氧。晴朗天气在风力的影响下,水表层会形成波浪,使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溶解氧在水深0~1米处可呈过饱和状态。当水位进一步加深或遇到阴雨天,尤其是大雨或暴雨天气,淡水会大量地注入养殖池塘,形成低盐度的淡水层,如不及时排出淡水,对溶解氧的上下传递会起到阻滞作用。特别是夜间浮游生物向下和垂直移动到底部,再加上底泥的自身耗氧,使池塘底部的溶氧量不断下降,到了夏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池塘底层溶解氧的不足会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稳定的缺氧层,对刺参有害的氨氮、硫化氢气体就会不断产生,也就很容易造成刺参缺氧而窒息死亡。 

4、刺参排泄物、残饵及生物残骸对溶氧量的影响 

池塘中氧气的主要消耗是池水,一般占总耗氧量的50%以上,池底占15%左右。刺参排泄物、残饵及生物残骸长期在池底积累,这些有机物富营养化,在池底氧化分解,将很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厌氧分解取代氧化分解,就会增加池水有机物的耗氧量和水的黏度,进一步导致氧化分解作用不能很好地进行,甚至停止,这时可溶性铵盐和非离子态的氨(NH3)按一定比例共存于水体中,但两者的比例随水温、pH值的变化而不同,其中氨(NH3)对刺参有较强的毒害性,很容易造成刺参中毒死亡。另外,缺氧的情况下使得弧菌、产气单胞菌等厌氧有害菌大量繁殖,加剧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二、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对刺参养殖的影响

1、溶解氧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最明显的,溶氧的含量直接影响海参的摄食欲望以及饵料的转化效率。刺参的耗氧量随体重的增长、活动的增强及池水温度的上升(适温范围内)而增加,并且随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不同而变化。池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刺参的新陈代谢活动。圈养参池中生物密度大,池底一般都有污染,故溶解氧含量变化较大。水中溶解氧不足可使海参运动能力下降,食欲减退,饵料系数增大,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同时,溶解氧不足会促进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并加大其毒性,严重时可造成海参的大量死亡。所以,溶解氧的监测与监控是海参养殖的重要环节。

2、溶解氧对于刺参疾病防治的影响

首先,充足的溶解氧可以将池底沉积的残饵、粪便以及其他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作用分解为无机物(营养元素),供浮游植物利用。这些有机物被分解后可以保证养殖池底不会变质,不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在高溶氧环境下,弧菌、产气单胞菌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的繁殖也会受到很大的抑制。而氨氮、亚硝酸盐等最基本的水质指标,也是直接影响刺参健康生长的因素,所以,保证溶解氧的充足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刺参疾病的发生。

其次,高溶氧可以增强海参自身免疫力,提高海参对于温度、盐度等环境变化的抗应激能力。溶解氧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底质的好坏,溶氧过低时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盐,硫化氢,厌氧型的致病菌等,使海参抵抗力下降,致使疾病的发生。有数据表明,每年水产动物死亡造成的损失中有60%是直接或间接由溶氧过低造成的。同时溶氧还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时的剂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海参养殖,要想达到稳产高产,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水体尤其是池底的溶氧。

3、溶解氧增加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的自净能力不足,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氧气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气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增加水体的溶解氧,能够促进水体的自净转化,防止水体老化。

综上所述,海参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对于溶解氧的需求是很大的,他不像鱼虾那样,溶解氧低时可以浮到水面上(表面水的溶解氧含量远远高于底部溶解氧)呼吸空气。由于海参的活动能力差,缺氧时会有爬边的现象,伴随有身体变软,活动量变小,体质变差,单从外观上看与健康海参无异,需仔细观察。有资料显示,仅仅是保证溶氧充足的池塘就能够降低发病率31.2%,平均增产19.8%,效果显著。因此,及时的补充溶解氧也是保证海参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不容忽视。

常见的缺氧情况:

1、天气闷热或有大雾等。

2、底质恶化,发黑、变臭。

3、水质败坏、浑浊等。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