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链球菌,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植物乳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饲料发酵剂,环保微生态,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A PROFESSIONAL
MICROBIAL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PROVIDERS
微生物专业制造服务商

最新动态

News

养殖中出现“孢子虫”怎么办?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0/13 16:40:35  浏览量:679 次


孢子虫是寄生于鱼类的原生动物中种类多、分布广的一类寄生虫。鱼的肠道、鳃、脑髓、脊髓以及内脏均可以寄生,喉孢更是寄生虫病中的“癌症”。寄生部位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鳃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一些患病严重的整个寄生部位都会布满米粒状的孢囊。一般鲫鱼、鲤鱼出现孢子虫病的几率比较高,传播迅速且不易治疗。


一、病原及生活史
病原为寄生在鱼体内或者体表的粘孢子虫,分类学上属于黏体门,黏孢子虫纲,已经报道的能够致病的有近千余种,常见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异形碘泡虫病,圆形碘孢子虫,饼形碘孢子虫,野鲤碘孢子虫,鲫碘孢子虫等。
粘孢子虫的每个孢子有1-7块,(多为20块),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
有些种类能够导致寄生鱼类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引发大量的死亡。有些种类虽不直接诱发鱼类死亡,但是由于孢子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商品价值大打折扣,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致病的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孢子从患病鱼体的胞囊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成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包囊。

二、症状及流行情况及诊断
粘孢子虫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故粘孢子虫病的症状随着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明显的症状是在寄生的部位(体表,鳃,肌肉,内脏等部位)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的胞囊。同时,由于虫体的寄生,导致鱼体的不适,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如急游,打转等。孢子虫寄生在鳃部可导致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组织由于受破坏,呼吸功能收影响而出现呼吸困难,在下风处出现非缺氧性集群浮头。寄生在鲫鱼喉部的喉孢子虫可导致鲫鱼咽喉部位的组织增生而出现明显的肿大,病鱼摄食困难。如果鱼的内脏器官有孢子虫的寄生,会出现腹部膨胀等较为明显的症状。病鱼食欲下降,生长缓慢,鱼体消瘦,严重的可出现拒食。虫一旦寄生于鱼体,就会破坏寄生部位的组织器官的机能,往往会引起组织局部发炎充血,造成细菌的继发感染。
孢子虫的发病时间从5~10月都会发生,但暴发时间一般在7~9月为甚,冬季也有发生。
粘孢子虫是在海水及淡水鱼类寄生虫中种类多。粘孢子虫绝大部分种类,对鱼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数种类引起严重的流行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

孢子虫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上,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腮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
一些患病严重的整个腮部都会布满孢囊,造成鱼的鳃盖无法正常闭合,如果扒开鱼的鳞片,你会发现鳞片下也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孢囊。患上此病的鱼会因为衰弱,呼吸困难,缺氧而死。
1、粘孢子虫病,在感染初期,寄主无任何症状显示。此期很难发现,只有通过仔细镜检才能发现寄生部位的粘孢子虫营养体或孢子、胞囊,通常在鱼的肠道、血液都会看到。
2、在感染中期,寄生于鳃部的常伴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等症状,鳍上寄生的伴有蛀鳍现象,体表寄生的伴有体表粗糙、鳞片竖起等症状。
寄生于头背部肌肉、鳃弓中的粘孢子虫不形成胞囊,镜检可见大量散生的孢子虫体,寄生部位呈现不同程度隆起,隆起处松软,内部肌肉腐败。
3、在感染后期,寄生于脑部和其它器官内的,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此期病鱼常伴有在下风处非缺氧性集群浮头现象,出现少量死亡。


三、孢子虫病的危害:

我国淡水鱼类寄生的孢子虫包括球虫目、粘孢子目、微孢子目和单孢子目的原虫。其中以球虫和粘孢子虫对鱼的危害大,引起寄生部位发炎、充血、溃烂,破坏器官、组织的正常机能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鱼皮肤、鳃瓣、脑髓以及内脏等部位都布满孢囊,鱼体外表发黑、消瘦可引起鱼体死亡。此病虽不引起鱼的大批死亡,但症状也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四、防治建议
预防
1、清塘,鱼苗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清淤,去除表面的淤泥。建议使用“鱼虾菌毒净”进行清塘,清塘等措施对黏孢子虫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它可以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水生寡毛类(水蚯蚓)和放射孢子虫。
2、科学合理地投饵,定期调节和改善水质与底质环境,使用“酶益添”、“复合免疫多糖”、“免疫促长素”等拌料投喂,增强鱼的体质,均能有效降低粘孢子虫的发病率。
3、疾病高发的区域或者养殖品种可采取不同品种混养,换品种养殖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孢子虫病的发生。在鲫鱼主产区,鲫鱼池塘内混养河蟹,虾等,摄食池塘底部的水丝蚓,通过减少中间宿主的数量,可有效减少孢子虫发生。
治疗
对于成鱼养殖来说,治疗孢子虫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因为孢子虫形成的包囊的几丁质的外壳,一般药物无法渗透到胞囊内部而起作用,多数药物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是阻止感染了鱼体的孢子虫向成熟孢子虫的发育,减少或者控制病鱼孢子和胞囊的数量,降低死亡率,并不能杀灭孢子虫和胞囊。因此,孢子虫病需要及早发现,处理,才能有一定的疗效。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采购苗种时须经过严格检疫,杜绝种苗上携带孢子虫卵;
2、粪口途径传播为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所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处理孢子虫病时尤为重要;
3、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鱼虾菌毒净”或生石灰清塘,杀灭池塘底部病原菌及其虫卵;


来源 | 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