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泥皮的形成、危害及预防处理有哪些? |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8/24 8:40:54 浏览量:392 次 |
一、养殖水体泥皮形成的原因
1、泥皮的组成
养殖过程中换水带入的泥沙颗粒,浮游生物(藻类、动物)、微生物代谢死亡的残骸等沉积在池塘底部,与底部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细菌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泥皮。
我们常见的泥皮有两种,一种是颜色棕褐色、表面气泡较少的以有机质为主的泥皮,另一种是颜色发绿、表面带有气泡的以藻类为主的泥皮。
镜检的时候能看到绝大多数为底栖硅藻,多为舟形藻和菱形藻,少量的曲舟藻,个别更加丰富的泥皮里面还有蓝藻门的色球藻和颤藻。
2、漂泥皮所需具备的条件
第一是形成泥皮
养殖前期池塘水位较浅,水体透明度较高,光照渗透强。因温度限制,池塘藻类不易繁殖,但是在池塘水温达到13℃—14℃时却是底栖硅藻繁殖旺盛期。日积月累的有机质、死亡的动植物尸体以及底部自然繁生的藻类、细菌等物质,在池塘中菌相不平衡时,也就是池塘的分解净化能力小于污染能力时,有机质就会堆积。而有机质又促进了藻类及浮游动物的生长,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地皮堆积成一层厚厚的浮泥,而浮泥只有上面一层水土接壤层是黄色的或者是绿色的稍一拨开底下很多都是发臭的软泥。这样经过一系列的结合使这些物质在池塘底部堆积形成泥皮。长年使用“化肥”肥水的池塘致使池底板结硬化也会出现肥水困难的情况。这类池塘往往易起泥皮,易长青苔,塘底易渗漏,肥效易流失等情况。“泥皮”,多于水质清瘦的池塘,“泥皮”,或引起池塘水质更为清瘦。
泥皮的滋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光照到底泥,二是水体清澈见底底历时时间长。三是底质营养盐充足及底泥里少量/微量氮源(氨氮高),四是没有其他限制性因素的阻碍。
(如余氯解除后底栖藻类滋生环境好,没有限制因素,水质安全,重金属少、余氯无、光照相对强、底泥有肥力、长时间清淡水)。
第二有足够多的气泡带起泥皮,气泡才是促使泥皮漂起的主要原因。这些气泡的来源是什么呢?
气泡主要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以及底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气体,还包含泥皮中的一些呼吸作用代谢产气等,由于泥皮表面粘附了很多有机质,容易富集产生气泡。当气泡形成的量足够多时,所增加的浮力大于泥皮的重力和泥皮之间的相互粘力时,泥皮就会漂起来。特别是在晴天中午和下午形成的气泡多,泥皮格外漂的多。
池塘底栖藻类死亡后与其它有机物发生厌氧发酵,产生气体将底层有机碎屑顶起,出现泥皮上浮的现象。
二、养殖水体泥皮的危害
1、消耗土壤肥力,造成肥水困难,清瘦水体
2、泥皮长时间覆盖底部,导致底泥发黑发臭,甚至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产生。泥皮(死藻)腐烂,增加池中氨氮的浓度,恶化水质,产生亚盐、硫化氢、羟胺等毒素。
3、对虾养殖过程中,在投喂不足时,虾苗容易养成啃食泥皮的习性,造成上料台、驯化困难,提料难慢。转肝不顺、或增加转肝时间。
由于死藻、土壤粘土是弧菌、致病菌等良好的培养基,虾苗摄食易造成感染和出现细菌性的病害症状(如体质差、体色色素点增多、活力差、抗应激能力差甚至死亡,掉苗等。),造成养成计划失败等。
4、泥皮占据池底,影响了虾类潜沙钻泥的生活习性,使对虾有紧迫感;
5、泥皮的分解过程,增加了池塘生物耗氧量,因而降低了池水溶解氧。
6、泥皮首先会阻断底部与水体之间的营养元素的交换,导致水体中藻类很难繁殖起来。
三、养殖水体泥皮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措施:对于泥皮已经上浮到水面的养殖池塘,如果泥皮集中在下风处,可以先使用捞网将泥皮捞除,如果水面泥皮较多且散,可以使用一根草绳将水面的泥皮轻轻拉到池塘的一角,然后再用捞网捞除。
之后需要进行底质改良处理未漂浮的泥皮,将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彻底氧化,阻止厌氧呼吸产气带动泥皮上浮,同时将底部表层的泥皮氧化分解。
同时进行肥水操作,提高养殖水体的肥度,避免池底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彻底解决底栖藻类的生长条件。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